一、叛逆少年的成长轨迹掌上乾坤
杜国芝于1944年出生在东北,1946年随父母迁往天津,定居在河北区新大路142号,与住在144号的相声名家苏文茂成为邻里。深受周围相声氛围的熏陶,年轻的杜国芝逐渐对这门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,日渐迷恋相声的魅力。
1958年,天津河北区文化馆成立了艺术学校,耿宝林,这位备受敬仰的相声大师,受邀在艺术学校教授相声课程。耿宝林(1913年-1973年)自1931年起拜焦少海为师,成为赵佩茹的师弟,后被尊为相声界“五大宝林”之一。他与赵佩茹、高德明、朱阔泉、王世臣、孙少林、刘宝瑞、尹寿山、阎笑儒、李润杰等名家都有过精彩的合作,还曾因马三立的邀请为其捧哏,堪称相声界的“双料人物”。
展开剩余75%14岁的杜国芝报名参加了这所艺校,在耿宝林的亲自指导下,他迅速展现出对相声的深厚热爱与惊人的天赋。由于杜国芝的表现非常出色,耿宝林对他特别喜爱,并曾计划推荐他到吉林省白城市曲艺团工作。然而,由于姐姐的告密和母亲的强烈反对,最终这个机会未能实现,杜国芝对这件事一直心存遗憾。
家人的反对让杜国芝陷入了叛逆的情绪。在那个时期,杜国芝固执己见,甚至在高中的入学考试卷子上拒绝填写自己的名字,结果没有考入理想的学校,而是被安排进入塘沽造船专业学校,学习制图。然而,他的内心始终没有放弃对相声的热爱。尽管塘沽离河北区有将近100里的距离,他仍然每周都会回到河北区,只为亲眼目睹相声演出。逐渐地,他在市里找到了一份搬运木箱的工作,边打工边享受相声的演出。母亲最终无奈,只好为他办理了退学手续。
不到18岁的杜国芝成了无业游民掌上乾坤,每天跟着河北区相声队的演员们四处奔波,偶尔与同龄的郑福山(1946-)一起登台演出,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。
1962年春,18岁的杜国芝在郑福山等人的推荐下,拜张庆森为师,正式踏入相声的殿堂。张庆森(1912年3月-1986年5月)是相声界的知名人物,师从何寿亭,1946年与马三立搭档演出,合作了诸多经典相声作品,直至1958年因酗酒导致双目失明,宣布告别舞台。杜国芝非常感激恩师,甚至曾担任张庆森外孙刘源的启蒙教师,尽显报恩之情。
二、坎坷曲折的相声之路
拜师之后,杜国芝的表演机会增多,经常与其他艺种的演员们一同登台,涵盖魔术、杂技、快板等多个领域,这些跨界的经历让他受益匪浅,艺术修养也得到了显著提升。
1965年春,杜国芝在师父张庆森的引荐下,进入辽宁省丹东市曲艺团。年轻且风度翩翩的杜国芝,在团内很快赢得了观众的喜爱,尤其是年轻观众的热捧。然而,文革的风云突变让他在辽宁的时光只持续了一年。剧团解散后,杜国芝只得无奈返回天津。
在天津,杜国芝一度被迫自谋生路,经历了点心铺卖货、种地、做装卸工等种种辛苦,足足有12年的时间他远离了相声舞台。这一段艰难的岁月成为了杜国芝艺术道路上的一段深刻记忆。
直到1975年,杜国芝所在的缝纫机厂成立了宣传队。领导慧眼识才,从档案中得知杜国芝曾从事过相声表演,于是邀请他加入宣传队,脱产讲故事。从此,杜国芝的相声之路重新启航。
1976年,相声的复苏带来了新的机遇,天津市和平区文化馆重新成立了业余相声队,杜国芝重新加入,担任业务队长,开始了新的艺术生涯。
1978年,杜国芝遇到了同样活跃于业余相声界的李伯祥。因为早前已听过李伯祥的演出,并对他颇有好感,杜国芝主动邀请李伯祥加入自己所在的相声队,二人的合作由此开始,为后来的相声界贡献了无数经典作品。
发布于:山东省顺阳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